花蓮地震頻繁,科技部與國立中央大學、東華大學技術合作,在位於花蓮七星潭的米崙斷層上方,開鑿兩條,分別深達地下700公尺與500公尺的地震探測井,並利用光纖長距離傳導的優勢,開發世界第一例,跨斷層的光纖地震研究技術,進一步了解地震發生機制,開啟地震觀測的「光」世代。
3月23日凌晨1點41分,臺東長濱外海發生規模6.6地震,花蓮玉里市區也達到5強的震度,施工中的玉興橋,發生嚴重坍塌事件。2018年2月6日深夜11點50分,花蓮近海發生規模6.2地震,花蓮市區多棟住宅大樓倒塌,造成17人罹難的嚴重災情。花蓮在1972年瑞穗地震後相隔40多年,近期不到5年的時間內,就發生2次規模6以上的強震,而3月23日強震,更是臺灣自921地震後的第4強。
位於花蓮東華大學的臺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,中心主任張文彥是富里的客家人,他表示花蓮地處歐亞板塊,與菲律賓板塊的交界,地震本來就多,雖然地震無法預測,但地震潛勢的發展卻能分析,東華大學去年開始與中央研究單位合作,在今年完成新型態,地震監測模式的開發,那就是深入地下的光纖地震儀。
臺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主任 張文彥:「特別在美(米)崙斷層上,做了一個700公尺跟500公尺的深鑽,把它的岩心取出來,利用光纖系統,沿著斷層線兩側這樣埋設,那是全世界第一次,是在隱沒帶的斷層裡面做這樣的埋設,對於這個地震的預測,或者對地震、地下構造的了解,未來會有很大的幫助。」
實際來到花蓮濱海的四八高地,才新設置完工的地震監測站,這裡就有著全球第一座的光纖地震儀。
臺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執行祕書 李文竣:「這個紅色的話就是我們的井,我們的米崙斷層的監測井,這是我們的井A,然後這個深度,其實大概有700公尺深左右,然後大概的深度,大概感覺可以就是像是倒著的101,比倒著的101更深一點的深度。」
要深入比臺灣第一高樓還深的地層,所用的光纖管線比一般家用還粗2倍,而且以鋼圈包覆,在米崙斷層的上盤,也就是四八高地的監測站設置A井,並在斷層的下盤,也就是七星潭附近設置B井,總共布線長達2.3公里,跨越米崙斷層。
臺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執行祕書 李文竣:「它可以接收到地下的震動變化,跟地下的溫度變化,然後它每4公尺都會有一個感測器,然後可以藉由光纖的傳輸,然後讓資料馬上進到了我們的儀器進入分析。」
以路燈來比喻,光纖的感測器越多就像路燈越多,透過大數據整合,可以更加照明地底下斷層的變化,而且透過鑽井所取得的岩心樣本,也能幫助科學家做進一步分析,提供未來防震減災政策的依據。
研究人員:「你現在這個畫面看到的,就是在井底下的,第1千個編號的那一個地震儀,收到的地震波訊號。」
臺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執行祕書 李文竣:「我們可以觀測下面的岩石的排列情況,跟它的沉積疊的狀況,也可以看到它因為斷層,可能產生什麼樣的變形,或是有什麼破裂錯動這樣子。」
研究中心表示,A、B兩部光纖地震儀完成安裝後,接下來會以連續記錄的方式運行,對米崙斷層的監測成效,將超越過去傳統設備,做出我們應有的風險管控。
引用自: https://n.yam.com/Article/20220726423636
離婚證人
、台北離婚證人
、新竹離婚證人
、彰化離婚證人
、高雄離婚見證人
遺囑見證人
、結婚證人
- Jul 28 Thu 2022 14:51
首座跨米崙斷層光纖 開啟地震光世代研究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